PG电子·(中国)人生就是博

福田有一群精神康复同行志愿者,在自助助人中收获着快乐和自信

2025-03-28

2025-03-27  深圳特区报  记者 王小虎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们有一支精神康复者同行志愿者队,多年来在自己康复训练的同时,志愿为其他精神残疾人提供上门陪伴、取药送药等帮助,用自身特长为社区居民服务。”福田区精神康复者家属资源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社工麦东英说。

  “做志愿者我很开心。”“边康复边学到了很多东西,能帮助到别人很充实。”3月25日,三位志愿者小青、阿舟、溜溜(均为化名)接受了深圳特区报记者的采访。

  小青说她生病是在2012年,因为压力大导致精神分裂幻听,“在中心待了差不多快十年”。她今年28岁,每天除了做康复训练,在中心前台轮班值守,还发挥擅长做手工的特长,经常下社区教居民做串珠一类的手工艺品。

生活中的小青。

  溜溜比小青大11岁,多年前得了精神分裂症。她说病症基本不会影响到正常生活,“平时遵医嘱按时吃药,参与康复训练,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就好”。她跟小青一样是在康复过程中接触到的志愿服务,在社工的帮助下逐步走出困境,“我曾经是受助者,现在我想成为助人者,让更多人看到希望。”她喜欢跳舞,加入残疾人舞蹈团后,常与伙伴们一起排练节目给养老院、残疾人服务中心和社区表演民族舞,给残疾人和孤寡老人带去慰藉。

在做志愿服务的溜溜。

  麦东英介绍,这些志愿者除了参与日常的文体康复训练外,还会参加专门的探访礼仪培训和手工技能培训,每月还会有社工督导。志愿者队队长、社工李阳邦也说,“他们跟其他普通志愿者最大的不同是现身说法,而且在康复训练和培训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和找到自身的特长点,然后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助更多的人。”

  小青和溜溜常结伴跟社工进社区宣讲,普及精神健康知识,消除人们对精神障碍的误解和偏见,提醒居民做好精神残疾预防,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居家的精神残疾人。溜溜说她曾和社工去探访过一位50多岁的阿姨,“她癫痫很厉害,也很有才华”“我带了小礼品给她,然后陪她聊天,做一些打扫卫生等力所能及的事”。

  41岁的阿舟是小时候因癫痫而引发的精神障碍,虽然41岁了,但外表却看不出,开朗健谈像个大男孩。他是2017年来到中心并加入志愿者队的,在此之前他在公司里上过十年班,曾当过深圳大运会的志愿者,因为有体育特长,今年还将参加残特奥会的志愿者。

有体育运动特长的阿舟。

  “让我最难忘的是我和另一位志愿者去服务对象家里陪同取药。”讲起做的公益服务,他描述得很细致,“那位患者住在坂田的一个山坳里,去他家要走好远,因为他不识路,父母也年纪大了,我们就要上门带着他一起去下沙的慢病院取药,然后再送他回去”,往往一个来回大半天就过去了。

  他还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策划和筹备过孤独症儿童的生日会,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感受到志愿者的作用和意义,“虽然服务过程很辛苦,但看到孩子们的笑容,所有的辛劳都瞬间消失了。”

  “每次参与志愿服务,我心情就会好。”阿舟说。溜溜说也说公益服务可以锻炼到自己,“语言表达有提升,更从容一点,自己也更大胆。”

  该中心社工介绍,像阿舟一样的精神残疾康复者志愿者有近40人,他们在康复训练和公益服务的路上已走了近十年,今后还将继续下去。希望他们在自助助人的同时,收获更多的快乐和自信。

(责任编辑 黄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