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G电子·(中国)人生就是博

    助力无障碍,所有的投入都是值得的

    2024-10-15

    2024年10月15日  晶报  版次:A04  记者 李跃/文 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除署名外)

    助力无障碍,所有的投入都是值得的2.jpg

    福田区商报东路新洲河边的盲道及南山区深云地铁天桥的盲道。(李跃/图)

    助力无障碍,所有的投入都是值得的3.jpg

    助力无障碍,所有的投入都是值得的4.jpg

    深航工作人员指引视障人士使用机场盲道。

    助力无障碍,所有的投入都是值得的5.jpg

    视障人士在公交站试用公交导盲终端。

      网上流传一个视频,讲述的是一个盲童妈妈目睹孩子通过盲道去学校上学,却因为盲道被占用,无法顺利到达校园、盲童不慎撞到墙的事。

      在看到儿子撞墙的那一刻,这位妈妈的心碎了,网友们也跟着心疼。

      今天,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这是1984年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召开的世界视障人士联盟成立大会上确立的。“国际盲人节”直译为“白色手杖安全日”,可以说,国际盲人节的诞生,原本就和视障人士的出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全球约有2亿8500万视力受损患者。而我国是视障人士数量最多的国家,2020年初步统计,我国视障人士(全盲)数量约为830万人,占全球失明(全盲)人口的21%左右。另据央视网报道,2016年中国共有1731万人有视力残疾。且中国每年新出现视障人士大约45万人,低视力135万人,这意味着每分钟就会出现1个视障人士,3个低视力患者。

      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已经达1343.88万人。深圳市盲人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深圳市视障人士的数量为5000-6000人。实际数字可能会更多。这意味着,不到3000个深圳人中就有1个视障人士。

      而营造无障碍环境,正是帮助视障人士融入社会的关键一步。

      央视《焦点访谈》聚焦深圳无障碍环境建设

      深圳是中国内地最早出台无障碍建设政策的城市之一,市政府1985年就发布了《关于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设施的通知》,到现在已经快40年了。2009年,在深圳市pg电子大力推动下,深圳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了《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2021年又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这是全国首部无障碍城市建设立法,也是全国首次提出无障碍城市的理念。截至目前,深圳已累计修建5000多公里的盲道。

      2024年9月8日晚,央视《焦点访谈》推出了《环境无碍 生活有爱》报道。报道中称,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比重达21.1%。再加上有无障碍需求的孕妇、儿童、伤病人员等,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广泛而迫切。

      报道聚焦了深圳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以及深圳在推进这一方面的新做法。

      报道中说,深圳是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一个缩影。比如,深圳市专门为轮椅出行人士、视障人士及老年人等有需要的人群发布了无障碍地图手机程序,出行者打开它就可以依照地图的指引,使用公共场所的各种无障碍设施。

      报道举例说,视障人士王孟琦就职于深圳启明无障碍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一直专注于无障碍相关的辅具产品,包括无障碍信息软件的研发。在工作日,他会使用为视障人士设计的屏幕朗读软件,打车去公司上班。

      王孟琦告诉《焦点访谈》记者:“读屏软件的功能就是把界面上的信息用语音去读出来,我们界面上所有文字都可以读,比如说我现在用手指点击屏幕上的某一个图标或者文件夹,它们的名字都可以被读出来。”

      他说,作为一名视障人士,只有依靠读屏软件这些特殊的软件工具,才能实现正常生活和工作。以前,这类软件品种单一,使用起来也并不是很顺手,而现在,可供视障人士选择的软件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强大。

      王孟琦在公司的电脑上也安装了读屏软件,凭借着这些无障碍软件,他可以和健全人一样工作。

      事实上,近年来深圳为帮助视障人士出行,推出了不少举措。

      除了去年已经落地实施的公共汽车“公交导盲系统”、“深圳公交助乘”APP、过街红绿灯音响提示系统,以及深圳地铁部分站点安装的站内出行导引系统,今年,深圳又在福田区系统性推广过街人行天桥助盲导行系统,为低视力群体等视障人士的出行提供更贴心和方便的解决方案。

      让我们将镜头推近。

      从上梅林地铁站G口进去,在安检口旁就能看到盲文地图,地图上的盲文标识不仅能方便视障人士触摸识别,站内还有广播提醒。地铁工作人员介绍,视障人士可以沿着盲道走到垂直电梯口,站内的楼梯扶手上也刻有盲文,如果看见有视障人士遇到障碍了,值班员也会上前帮助引导。

      记者还发现,在北环大道莲花北天桥南北两端的上桥口,新增了盲文无障碍示意图,扶手上也有凸起的盲文,扫描示意图上的二维码可获取周边道路的指引。

      随着去年7月深圳市无障碍电子地图的发布,视障人士及残疾人的出行较此前更方便和安全了。记者通过微信小程序搜索“无障碍地图”看到,视障人士和残疾人可通过选择轮椅步道、盲道或公共交通来避开线路上的障碍点。

      深圳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执行会长余冠彬,是一名从事残疾人事业二十多年的视障人士。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深圳是内地最早要求建设项目需要残障人士参与试用、评测的城市,其严苛程度基本等同于建设项目的验收环节。无论是地铁、学校、医院、公园还是市政道路,只要是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都必须有这个流程。

      他们,应该被更多地看见

      在最近一档脱口秀节目上,顶着爆炸头、戴着墨镜的盲人选手“黑灯”,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描绘盲人生活的困境和现状,火爆出圈。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视障人士一直拥有一个顽固的认识,他们把有眼睛的地方习惯性地叫做‘主流社会’。”

      身处“主流社会”,作为视力正常的我们,生活中80~90%的信息来源于视觉,而对于视障人士而言去了解世界,他们倚靠的只有嗅觉、触觉和听觉。

      他们看不见世界,但世界不能看不见他们。

      但是,有时候,他们的需求确实不被看见。

      2021年,新华社曾发过一篇报道《盲道目击:走一条500米盲道,需经重重艰险》,新华社记者在不同城市的街头分别跟随3位视障人士体验盲道出行,其间遇到了各种妨碍视障人士出行的情况:盲道破碎,盲道被私家车、光缆电箱、井盖占用,盲道旁有大坑……步行500米对大部分人而言并没有难度,但对于视障人士和重度视障人士来说,如果盲道出现各种状况,可能会比“蜀道难”还要难。

      深圳的盲道呢?从过往的报道来看,也出现过盲道被占用的情况。

      《深圳特区报》2024年4月10日报道:“9日上午11点多,在网友反映盲道被占严重的坪洲站旁的大仟里商场外围,记者看到商场门前的海城路人行道、盲道被密密麻麻的电动车占据长达几百米,人行道狭窄处仅一米余宽,而且不时有电动车穿梭而过。不仅视障人士、坐轮椅残疾人无路可走,连普通行人的出行安全都难以保障。商场物业为了防止电动车乱停放,在广场进出口周边摆放了花篮,但也阻断了无障碍通道。同样,坪洲地铁站多个出入口外也存在电动车过多,以致出现无序停放占据人行道、盲道的情况。”

      深圳一家公益组织也曾组织成员“戴上眼罩”亲身体验了一次视障人士出行。虽然,在体验过程中他们发现,相比以往盲道的建设是整体向好发展的,公共设施建设大部分会避开盲道,人行横道有阻隔措施防止机动车进入,除此以外,公众对视障人士的帮扶意识也在不断提高,遇到行走中的视障人士,人们会有意识地放慢脚步、主动避让或上前领路。但是,其间他们也遇到了各种情况,“除了盲道突然消失以外,我们在体验过程中还发现了不少的问题,残缺、破损、颜色和材质与地面区分不清晰、铺设弯弯曲曲、被停车区域干扰甚至直接占用等情况普遍存在。而在盲道以外,电梯的盲文标识、红绿灯的声音提示,很多时候也是缺席的。”

      余冠彬是深圳的老居民,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十几年前,深圳很多地方还没有健全的盲道系统,出趟门磕磕碰碰,也容易迷路,他和很多盲障人士一样,只能尽量少出门待在家里。“现在变化还是很大的。深圳大部分路上都有了盲道,我们盲人出行有了依仗。”不过他也谈到,视障人士出行是需要一整套体系来支撑的。除了盲道的建设,还有盲道的管理,如盲道不要被侵占或损坏,以及在红绿灯路口设置提示音等等。

      曾有人拿盲道举例,说自己从来没见过视障人士走盲道,这些建设很可能是一种浪费。对此,余冠彬反驳说,公共场所是为所有人服务的。“一些很偏远的地方可能一整天都不会经过两辆车,但大家不会觉得在这些地方建设加油站是浪费,因为大家都怕自己万一需要从那开车经过,刚好就没油了。如果因为没看到视障人士走盲道,就觉得盲道白修了,我觉得这对残疾人并不公平。”

      为了提升全社会的无障碍意识,余冠彬他们曾做了一个实验,铺了一条20米长的盲道、摆放了一些障碍物,让市民体验视障人士出行,吸引了不少人。有一位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的人士说:“我之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视障人士,自己从来没有亲身体验过蒙上眼睛、拿着盲杖走路的感觉。我只是看到他们的需求,而没有真正感受过他们的需求。”

      国际视野下的无障碍

      在刚刚结束的巴黎残奥会上,一些体育场馆为视障观众配备了一款新型头戴式目镜。观众戴上目镜后,可配合一个小手柄来拉近画面并调节亮度。当现场大屏幕播放精彩比赛镜头时,图像会自动投射到目镜上,帮助视障人士观看比赛。

      “我们以奥运会为契机,推动了城市改造,加快了巴黎无障碍城市建设。无障碍理念已经成为巴黎城市建设的核心部分之一。”巴黎副市长阿拉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城市中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已成为考察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瑞典、丹麦等国就建有专供残疾人使用的设施。1961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

      《人民日报》曾在一篇报道中聚焦英国、德国、新加坡的无障碍城市建设。报道写道,为了能更好地为残疾人提供服务,2020年,英国所有火车运营商和铁路网都加入了一项名为“向日葵计划”的项目。这个项目中,有隐形残疾的人可以佩戴印有向日葵图案的挂绳和卡片。如此一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工作人员和其他乘客可以注意到这个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时间、理解和帮助。残疾博主克洛伊·戴尔经常使用向日葵挂绳,她说:“尽管我身体有残疾,视力也有障碍,但如果我把拐杖收起来,坐在椅子上,别人很容易把我当成一个没有残疾的年轻女性。有了向日葵挂绳,我就不用再担心被别人误会坐了残疾人座位。”

      此外,在柏林173个地铁站中,75%配备了无障碍电梯,70%配备视障人士引导系统;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和协助残疾人自立局合作推出手机应用程序,视听障碍者和轮椅使用者下载该应用程序即可实时查询巴士等候时间、即将到站的巴士是否有足够的轮椅空间等信息,并可提交搭车需求。

      在社交媒体上,有人这样写下其对日本的无障碍建设见闻:“我去过日本两次,特别留意了他们的盲道,确实细节做得很到位,凡是有井盖或者其他建筑物的地方,都很好地避开了,非常完整,大家也不会去占用盲道。甚至在地铁站里的盲道上还会有二维码,使用无障碍手机的视障人士可以通过扫码来进行声音导航,方便出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深圳市“十四五”规划中单列“加快建设无障碍城市”的内容;《深圳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将无障碍信息交流建设纳入智慧城市建设在元宇宙、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智能机器人等若干个成功立项的基础技术研究项目和技术攻关项目中……借助2025年全国第十二届残运会暨第九届特奥会契机,深圳将进一步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

      毕竟,检验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文明尺度从来不是看你楼有多高、车有多快,而是在最细微处,弱势群体能否有尊严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更何况,如余冠彬所说,“无障碍建设不只是成本的投入,它还是一个对未来的投资,它可以带来社会运转效率的提升。”

    (责任编辑 黄燕如)


    友情链接: